在这个信息繁杂的时代,诈骗手段层出不穷,稍不留意就可能陷入骗局。拱墅检察开设普法栏目——识骗。专栏以真实案例为引,深度剖析诈骗分子的狡猾伎俩,从网络刷单、电信诈骗到投资陷阱,逐一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无论是想保护自己的钱包,还是提升防骗意识,这里都有最新的法律风险提示。一起学习如何识破骗局,让诈骗无机可乘,守护自己和身边人的财产安全 。
第一期
警惕!离职销售的“退费”骗局
“加一下您微信可以吗?
后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
为了提高客户粘性
增加客户信赖、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
不少商家和销售都会用加好友的方式
“扩大朋友圈”
为了方便日后解决可能的售后问题
大多数消费者也会选择同意
久而久之
通讯录里的“销售”“客服”越来越多
不少人也习惯了在节假日被“定向祝福”
不定期地被精准营销
然而
当这些“专属客服”一旦动起歪脑筋
被“认证”的员工身份成了为非作歹的“假面具”
曾经的客户们就要小心了
本期通过一起保险领域的诈骗案例
揭露一场“退保退费”的骗局
吴某曾在保险行业摸爬滚打多年
2022年离职后
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钱包愈发干瘪
吴某心里越来越焦虑
就在这时
盯着手机发呆的他
突然想起自己手里那些积攒多年的客户联系方式
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在他眼中
这些密密麻麻的客户信息不再是简单的名单
而是一座等待挖掘的“宝藏”
是他摆脱困境、大赚一笔的希望
说干就干
吴某迫不及待地联系上了前同事廖某
两人一合计
一场利用曾经保险销售身份的骗局开场了
他们从曾经的客户名单里
筛选了一批“优质”目标
积极推荐各类新保险产品
企图引诱对方购买骗取保费
根据往日工作经验
吴某认为保险项目投资周期长
一般不会短期兑现
就算日后败露
自己早已携款抽身
但是一番试探交流后
他们发现这些老客户们的“加码”意愿并不强烈
甚至不少人还流露出想要终止套现的意愿
两人立刻转变思路“急人所急”
他们先是夸大原有产品的缺陷
把正常的保险条款歪曲成苛刻的限制条件
让客户觉得持有的保险早已过时
保障和收益都远远比不上新产品和其他理财产品
紧接着便抛出“诱饵”
声称自己有内部渠道
能帮助客户“退保”止损
只需交上一笔“手续费”即可
为了让客户上钩
他们还信誓旦旦地保证
会帮客户把退回来的钱投入收益数倍的理财项目
不出多久就能赚回“手续费”
他们把投保人心理摸得透透的
索要的“手续费”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那些想“退保”老客户自始至终都未怀疑过二人身份
都放心地把钱打给了二人的个人账户
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
吴某和廖某用这招骗了17名被害人
涉案金额12万余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认准官方渠道:办理任何业务咨询或变更,务必通过拨打官方客服电话,或者直接前往营业网点,按照正规流程操作。正规保险业务资金往来都有严格规范,尤其要避免通过个人账户转账交易,切勿图省事、贪小利。
了解详情规则:仔细了解保险等金融或理财产品的买卖变更条件、流程以及可能产生的损失。不同产品规定不同,不要经验主义,多留一个心眼,避免权益受损。
注意甄别身份:对仅有咨询、消费等沟通需求的“功能性好友”要注意分组设置,保护个人隐私。对突然“再现”且久未联系的“销售”“客服”要重新核验,谨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