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回溯到2021年,拱墅区检察院发现,陆续办理的几起“两卡”案件中,嫌疑人冒用他人身份或使用自身身份信息大量注册虚假公司,并将所办理的对公账户出售、提供、使用于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赃款的转移。检察官判断极有可能存在大量虚假注册公司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形,开展类案线索摸排刻不容缓。
拱墅检察基于数字办案融合工作机制迅速成立专项工作组,由刑事检察、行政检察、技术部门共同参与。通过全面梳理近一年来受理的45起此类刑事案件,再与行政机关进行数据碰撞,检察机关发现为实施犯罪提供帮助的虚假注册公司220家,其中冒用他人身份信息、虚构注册地址、伪造租赁合同等方式虚假登记的公司有74家。
拱墅区检察院立即制发检察建议,相关部门对已查明的虚假注册公司做出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
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工作组发现,因为执法数据不透明、信息共享不及时,各部门可调动的数据资源受限,导致数据分析研判的精准度低,对异常信息的辨识能力弱,致使犯罪分子得以“瞒天过海”。部分成为“犯罪工具”的虚假公司未被及时注销,甚至在刑事案件办结后依然存续。
为寻找扩大办案效果的最优解,拱墅区检察院多次与区法院、公安、市场监管、司法局等单位召开协调会,探讨公司登记中的虚假注册问题,共商对策,取得了相关单位的支持和配合,破除数据壁垒,推动数据共享。